2025年11月6日下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办,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承办的储能企业国际化发展圆桌会在福建宁德召开,本次会议主题是“储能企业国际化发展路径及应对策略”。
本次会议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主持。
新型储能作为多样化技术路线、多元化应用场景以及跨领域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与战略博弈的焦点。
相对于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海外储能市场在电力市场、地缘政治博弈、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税收与地区性补贴政策、以及电价偏高多重因素影响下,大储、户储、工商业储能、便携式储能、微电网解决方案需求旺盛,激发中国储能企业纷纷抢占商机,出海已经成为储能企业穿越洗牌周期的破局之路。
中国新型储能产业研发投入在不断加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竞争力都有了很大进步。同时,在产业链、供应链上,中国不仅有不断完善的政策机制、标准体系、人才培养和工程化应用场景,也有高效率的全球绿色供应链服务能力,可以说,快速适应应用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力与高可靠的产品性能是中国储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根本依托。
海外市场发展受国际形势及当地政策的影响,欧美贸易保护盛行,迫使中国企业从盲目出海到精准布局,在积极抢占欧美主流市场的同时,也加速挖掘中东、南美、东南亚、南非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储能市场需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逐步实现差异化竞争与全球化布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片飞在致辞中指出,储能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基础。
片飞表示,在全球碳中和大趋势背景下,在各级政府协同、发展需求牵引、技术创新支撑、市场主体积极支持下,我国储能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一是产业政策不断完善。2011年以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相继出台六十多项相关政策,从顶层设计、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应用、融合发展、行业规范管理等方面作了系统部署,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二是创新活力持续释放。我国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补锂以及仿生自修复电解液技术得到应用,电芯衰减速度大幅降低;先进储能电池产品循环寿命突破12000次;磷酸铁锂储能电芯能量密度超过440瓦时每升;单位面积储能单舱系统能量密度超过540千瓦时每平方米。三是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截至今年上半年,储能型锂离子电池产量突破110吉瓦时,同比增长约47%;350安时储能电芯实现量产。2023年,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海辰储能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合计占比接近80%,企业国际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片飞指出,我国储能产业尤其是新型储能产业整体还处于发展初期,贸易保护主义势头上升、价格内卷、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突出。
与会嘉宾表示,面对发达国家设置的关税壁垒、高标准技术法规等障碍,中国储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遭遇了进口门槛提升、技术依赖和市场竞争等多重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包括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关键领域的对外依存度高,还涵盖了物流、库存、产品同质化及智能化运维等方面的压力。为有效应对海外市场挑战,中国储能企业需深入理解当前形势,强化自身应对策略与能力。 会议现场与会嘉宾指出,当前储能企业面临的“内卷”现象已扩展至海外市场,依靠低价竞争无法获得长期优势,需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抱团出海”的方式增强国际竞争力。国内外领先企业在高安全、大容量、长寿命电芯等关键技术上的竞争日益激烈,未来技术路线的选择将对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储能产品出口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法规合规风险,企业需加大投入以满足不同国家的认证要求。为了促进新型储能的发展,应加强市场应用导向,推动储能供应链的全球化平台建设,并在关键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同时,应积极响应“双碳”战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构建安全韧性的新型产业链供应链生态。